简介

长江第一城,酒都,这就是宜宾。宜宾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是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


长江的源头从唐古拉山口旁格拉丹东雪山开始,然而地理学上被称为长江的部分,其实是从四川宜宾算起的。岷江、金沙江于合江门汇流聚合,就此才成为长江,所以宜宾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也是中国酿酒最为发达的城市,五粮液即产于此,因此这里被称为“酒都”。

文化

宜宾是国务院1986年12月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现存地面文物2400多处。

宜宾山川壮丽,风光秀美,先后有杜甫、岑参、刘兼、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等来此居停,留下了瑰丽诗文。


宜宾僰文化

在三江两岸,3000多年前,就有僰人居住。宜宾的僰文化,是宜宾历史文化的一支奇葩。 

僰人骑马善战,剽悍勇猛。僰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雄盘险峨”,随遇而安,或以山为营,或屯居为寨。在珙县,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因此而得名的僰人村、僰人寨、僰人山等地名。

僰人社会地位低下,常被掠去当奴棣,僰人不愿意受压迫,经常“盗边”,奋起反抗,终在明代遭到朝廷的残酷镇压,终致消失。他们沒有留下只言片語,只有在坚硬的岩壁上留下的几百具悬棺、遗物、生产生活方式和原始艺术的壁画,给世人留下追溯线索,也给后人留下千古之谜。 


竹文化

竹之美景:宜宾是一个以绿色竹子环绕起来的城市,因《卧虎藏龙》而名扬天下的蜀南竹海则是宜宾“竹之美景”的代表,120平方公里,清风徐来,极目之处,尽皆竹浪,北宋文人黄庭坚一句“壮哉,竹波万里”足以道出蜀南竹海的气魄和雄浑。 

竹之工艺:借助丰富的竹子资源,在宜宾市长宁、江安县形成了许多以竹子为原料的工艺品,其品种之多,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竹雕、竹根雕、竹编等。 

竹之美食:宜宾人以竹子为原料作出了各种菜肴,进而形成了闻之即可令人垂涎三尺的“全竹席”,如竹筒饭、竹根酒、竹海腊肉、竹叶黄粑、三鲜竹荪汤、凉拌笋丝等。

历史

宜宾历史悠久,在距今4万年时,宜宾市境内已有人类生存。五六千年前,原始农耕已有发展,出现了氏族部落。

宜宾,是中国西南开发较早的城市,早在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已设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949年12月11日宜宾解放。1996年10月,撤销宜宾地区, 改设为四川省辖宜宾市,原县级宜宾市改设为翠屏区,宜宾市辖有1区9县,至今辖地相沿未再变易。


最佳旅游时间

宜宾最好的旅游时间是5—6月,8—9月。


 宜宾属亚热带气候区。境内地形由西南的云贵高原逐渐向东北的四川盆地过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因海拔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偶有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故而出游此地的最佳时间,最好是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即每年的5、6、8、9月。

“画鸡脚杆”

盛行清末,李劼人先生的名著《大波》有此记述;但宜宾的搞法与成都、川西略异。旧时,宜宾各式学堂的学生、军营士兵、商号店员、作坊工匠、川剧艺人、茶馆、酒店、旅栈的“幺师”、堂倌等中下层社会人物尢喜以此种方式作为偶尔调剂、改善生活之一法。参加者一般五六人或七八人,即“一桌”为最佳。由众推一主持,在一张白纸上曲折交叉画上若干条线,于其一端写上参与者应交钱的数目(其中一人出钱最多,常高于平均数二三倍,少部分人略高于平均数,一半以上低于平均数,而又必留有一人分文不交),然后折迭中段,留下线头,由参与者逐一选一线头签名。主持者必须众人选毕后,把余下的唯一线头归于自己。最后展开中段,循线接头,决定参与者的出钱目。钱一逗拢,随即进行吃喝。 

这种采取差额出资而“打差额平伙”的作法,以所画线条状如鸡爪,故称“画鸡脚杆”。而今宜宾各城镇凡年逾半百者,估计有一半人数均曾亲身参与过或至少目睹过此一食俗。 

宜宾的民间习惯,将参与此活动出钱最多者叫“老(作动词用,有“扛”意)大头”,又被戏称为“猪脑壳”;分文不出者叫“吃福喜”,被谑称为“翘胡子”。“猪脑壳”例被推座“上席(首位)”且享有最先点菜的特权,菜齐之后,由其喊声“整!”大家方才举箸。“翘胡子”则有联系定席、收款、结帐等义务,为众有服务,或即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卖力”之社会公例。 

“画鸡脚杆”带有赌博性质但不同于“打牌掷骰”,类似“炒股”和“文革”期间分配皮鞋、纸烟等短缺商品时采用的“拈阄”。此俗,解放后已渐废止,但至今城乡仍偶有人为之。 

“九大碗”待客

清代、民国时期以来,宜宾民间凡遇婚嫁丧寿或贺开业、请“满月”等等。传统席面多为备办九种荤菜宴客,此即俗称“九大碗”或“九斗碗”。有说此种“九碗”待客之俗即源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流行在宜宾民间的此种“席口”,具有川菜五大流派中“大河帮”特色,其辣味略逊于“重庆帮”;咸味稍浓于“成都帮”;既不似遂宁、三台、南充、广安等地“小河帮”的以“油炸”为重点;更不像为满足“盐巴公爷”和“糖坊老板”口味的“自内帮”以“怪菜”取胜;九个碗几乎全部都姓“猪”,而配以就以取材的笋片、品芋、脚板苕(亦称“淮山”、火苕)之类。在旧时,物资不丰,多数平头百姓以能请吃“九大碗”作为最好的口福。因此之故,至今宜宾民间仍以“吃九大碗”作为宴客的代称。虽然如今的菜式在宴客时多以一二十式为常见,但宜宾人却依然以“模糊数字”和“朦胧诗”的风趣喊成是:那几爷子又在吃“九大碗”。 

宜宾民间宴客之“九大碗”的结构,大体是:以蒸头碗(一般有攒丝头碗、酥肉丸子头碗、杂抖头碗)、肉扣(烧白)、杂扣(粉蒸肉)为主菜;另配猪之肚杂及上述四菜之边角余料,拌以笋、芋、苕或海带、粉条等烧、炒、熘、煸而为五碗,即凑成“九大碗”。若全为猪肉加羊肉(旧时牛肉不上席)而无鸡、鸭则又称“大水席”。农家贫困者常减去最后上席的红烧肉而以头蹄下水(肚杂)为主,则又叫“水八碗”。富有者,为显阔绰,常在头碗内加主料而分别被称为“蹄筋席”、“竹荪席”、“海参席”、“鱼翅席”等等,以示档次增高。也有的在最后上席的一菜上做文章,加以菇子蒸鸡、膀、海菜称“菇子席”,烧砂火锅叫“火锅席”,而最高档的则从昭通等地请来名厨办“烧烤席”。到了九十年代,“九大碗”不仅大换“包装”,由猪肉为主推广到以鸡、鸭、鱼、海菜为普遍,同时菜式也由九个发展到9的几倍。旧式“九大碗”仅残存于部分农村。

人们已开始议论:在宴客时是否仍以“九大碗”为宜之事。有的已在指责“菜越多越好”的出格行为。多数人认为,回忆“九大碗”时不要忘记“冬瓜做烧白”的艰难,尤其是年过四十岁的人们更认为应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温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