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苏州建城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当时吴王夫差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里作为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

苏州古城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其中,集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等于一体的苏州园林,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奇葩。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并同网师园、环秀山庄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分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同时,“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姑苏城外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等,点缀于太湖之滨,另有同里、周庄、甪直、木渎等水乡古镇,这些都使苏州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区域分布

除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和张家港五个县级市,苏州市辖范围包括吴中区、相城区、金阊区、平江区、沧浪区、虎丘高新区和工业园区。

一般认为,苏州古城区是指护城河包围的区域,东起莫邪路,西起阊胥路,盘胥路,南起南门路,北起东汇路、西汇路,即现在的平江、沧浪区所在位置。苏州的多数历史景点,尤其是古典园林均散落在古城区内。北部平江区内分布有平江路历史街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拙政园、狮子林、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设计杰作苏州博物馆以及江南名刹北塔报恩寺等知名景点。古城中心是热闹的观前街地区,是苏州旅游的必游之地。区域内古迹众多、商业繁荣,名店云集,不少店铺已逾百年历史,如松鹤楼、陆稿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妙观也坐落于此,并以其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吸引国内外游客。偏南位置的沧浪区内有著名的十全街、盘门景区。十全街现已成为享誉中外的餐饮、工艺特色街。著名的南林饭店、苏州饭店、南园宾馆和古典园林网师园坐落在这条街上。以清幽古朴见长,融园内的假山与园外的池水于一体的沧浪亭也在附近。

古城阊门外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风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北郊,紧邻苏州火车站,内有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的虎丘塔等历史景点。一首《枫桥夜泊》,令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成为古今游客争相来访的景点,寒山寺每到新年,更会举行隆重的敲钟仪式。城西南还有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等,点缀于太湖之滨,山水之胜,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苏州更添姿采。

苏州乐园位于苏州新区狮子山麓,被誉为“东方迪斯尼”,是现代化游乐天堂,具有国际现代游乐高科技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兼备的特点。城区东部是繁华的工业园区,金鸡湖风景区现已发展为集休闲娱乐、餐饮观光于一体的景点,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文化

姑苏文化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特的姑苏文化。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可以说,整个古城的园林建筑、丝绸刺绣、民俗民风、绘画、书法、篆刻、诗文流派等方方面面都是姑苏的文化积淀。这些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苏州对吴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历史性、代表性贡献,也是苏州对中华文化作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有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有令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戈”,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美轮美奂的丝绸,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

同时还有“百戏之祖”的昆曲,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在苏州市各博物馆内,可全面观赏、触摸到苏州艺术文化的精华。

苏州评弹

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苏州姑苏文化典型代表。 它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1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昆剧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行腔(“水磨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此外,昆曲“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1570年—1800年),是昆曲声名最辉煌、成就最显著的阶段,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以及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一时风靡天下,昆剧达到了鼎盛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