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安阳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属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更有“中华第一古都”之称。
    安阳古迹众多,这里有西门豹治水的邺城,有历史上第一位骁勇善战的女将妇好的陵墓以及二帝陵(传说中颛顼和帝喾的陵墓),还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最早的古都—殷墟。安阳除了有厚重的历史,壮观的太行山大峡谷和著名的红旗渠风光一样让人驻足。

文化

    安阳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河南安阳殷墟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郊小屯一带),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在这里出土问世。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名居榜首。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妇好请缨、苏秦拜相、西门豹治邺、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2006年,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殷墟的发现
    随着时代的推移,“殷墟”早已湮没在世人的记忆之外。到了清朝中叶,当王懿荣从药材“龙骨”上辨识出商代的文字—“甲骨文”之后,吸引了大批的学者投入甲骨的收藏与研究。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罗振玉查出甲骨确切的来源地在安阳市郊的小屯村。从民国十七年到廿六年(公元1928--1937年)史语所在安阳市西北郊洹水两岸的纵深地带,进行了十五次的发掘。在这个区域内发掘出了小屯商王宫殿宗庙区、侯家庄西北冈高地的商王陵墓区、及数以万计的遗物。通过考古的发现与研究,确定这个区域为“殷墟”的范围;而商王盘庚所迁的王都—“殷”,则是位在今天河南安阳西郊的小屯村。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最佳旅游时间

   安阳最佳旅游时间为每年的春秋两季。
    安阳气候:安阳属典型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温暖,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14.9℃,春秋时节的安阳气候宜人,夜市太行山大峡谷最美的时候。
    安阳的重要景点以文物古迹为主,所以没有明显客流上的淡旺季之分。

历史

      安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甲骨文的故乡,又是《易经》的发祥地。安阳的历史,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之一。安阳西部的小南海原始人洞穴,是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一处人文景观,这里出土了7000多件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工具,还有动物骨骼化石等。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小南海文化”。

      大约4000多年前,中国上古时代“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分别在位70多年,是中华民族先民们所崇拜的君王。在今内黄县南三杨庄一带保存有颛顼、帝喾的二帝陵。

      东汉末年直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以邺城为中心的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造就了安阳历史上的又一次辉煌。

      同时,安阳还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故里。这里有岳庙、岳飞故里和岳飞先莹等。安阳还有许多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物,如:北宋三朝宰相韩琦、明代学者崔铣、郭朴、清代学人许三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