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佳木斯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汇流的三江平原腹地,东西长340公里,南北宽190公里,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达580公里。是我国最东端的城市,也是仅次于哈尔滨、齐齐哈尔的第三大城市,素有“东方第一城”之称。

    佳木斯的最东端,是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抚远三角洲,俗称“黑瞎子岛”,也是中国的最东方。旅游资源以“三江口”为代表,景观多样,景色秀丽。江水汹涌澎湃,黑黄两色,界限分明,往东流数十里而不混,蔚为奇观。街津口,依山傍水,景色宜人。钓鱼台兀立江边,黑龙江碧波千里,渔船穿梭。三江平原冬季一望无垠的冰雪天地可供游人狩猎、滑雪,夏季麦海翻金、稻花飘香、山峦叠嶂、江河纵横。

文化

赫哲族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

小知识
  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信仰萨满教,是中国北方唯一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狗拉雪橇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独特的鱼服
    赫哲族以渔业为主,不仅吃鱼肉,而且穿鱼皮、饰鱼骨。他们往往用鲢鱼、鲤鱼、白鱼以及大马哈鱼等鱼类的鱼皮,经过加工,使鱼皮像布一样柔软,然后将几张特殊加工的皮绒缝起来,使其看上去天衣无缝,愈加美观。另外,他们还将鱼骨、鱼刺磨砺成佩饰物,这些装饰品古朴、大方,展现出北方渔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风采。

小贴士
  赫哲族特有的鱼皮衣、鱼皮靴,用磨砺而成的鱼骨、鱼刺作为身佩、头佩等,也是佳木斯有名的旅游纪念品。

冰河上赶着三套车
    赫哲族有着自己传统的迎亲方式,春、夏、秋季以彩篷船走水路迎亲;冬季江水封冻,旱路也是冰雪覆盖,此时,赫哲族人将狗或马拉的雪爬犁装饰一新后迎亲。三套装饰别致的雪爬犁,如同三挂火车,驰骋在冰河上,此情此景,独树一帜。

柯尔克孜族
概况:
    柯尔克孜是本民族的自称,是突厥语,意为“四十个姑娘”、“四十个部落”或“草原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富裕县以及新疆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区。

服饰:
    柯尔克孜族妇女多穿宽大无领,长不及膝的对襟上衣,配以镶有皮毛的长裙子。男子喜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羊皮或棉布无领长衫“裕袢”,系皮带,下穿宽脚裤,足登高筒靴。最能体现柯尔克孜族民族特点的服饰就是种类繁多的帽子,男子一年四季常戴红、绿、蓝、紫或黑色的灯芯绒圆顶小帽,小帽外还要配戴各种皮帽或毡帽。人们最常戴的用羊毛毡制作的白毡帽,被柯尔克孜人尊奉为“圣帽”,是柯尔克孜人最鲜明的标志。

民俗:
    柯尔克孜族多住用红柳、毛毡做成的圆形毡房和平顶土房。饮食以肉食、乳制品和面米细粮为主。这里的驼皮碗、驼皮壶、驼皮桶等驼皮制品以及美观大方的壁挂造型奇特、匠心独具,都是很有收藏价值的手工艺品。
    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悠扬动听,气势雄浑,柯尔克孜人在节庆聚会时都会弹唱他们的英雄史诗《玛纳斯》。《玛纳斯》与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和蒙古族的《江格尔》并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它通过描写柯尔克孜族在实现民族统一和独立过程中长期壮烈的斗争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反映了柯尔克孜--这个草原游牧民族追求自由的伟大的智慧和坚强的决心。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十分隆重,结婚一般要举行三天,日期多选择在月底,婚礼期间要举行赛马、叼羊、摔跤等各种娱乐活动,让人们处在长时间的新婚喜悦之中。“叼羊”是驯马高手间赛马争抢羊羔的骑术比赛,惊险刺激,深受广大牧民喜爱。

节日:
    柯尔克孜人多信仰伊斯兰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或萨满教。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过古尔邦节,“古尔邦”意为宰牲献牲,在这个节日里,柯尔克孜族要宰一只当年出生的黑色公羊献牲,在清真寺聚礼后,举行为期三天以上的娱乐活动。肉孜节(开斋节),全家男女老少进行大净(淋浴、更换干净衣服和新衣),然后到清真寺或阿匐指定的草坪上进行聚礼。礼拜完毕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主要禁忌:
    信仰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严禁食用猪、狗、猫、鼠和凶猛禽兽之肉,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女子出嫁后出门一定要戴头巾或缠布,除了眼、鼻和嘴外,其它部位一定要用头巾盖住,否则就会受到谴责。

最佳旅游时间

   佳木斯最佳旅游时间为夏、秋两个季节。   

    佳木斯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3℃。气温变化的最大特点是:8月份以前气温逐月升高,8月份以后气温逐月下降。春季大风、多雨;夏季凉爽;秋季多晴朗,山河妩媚;冬季寒冷干燥,虽有冰雪项目可供游览,但气候问题比较明显,交通与哈尔滨比起来也不是太方便,因此当地的最佳旅游时间以夏、秋两个季节为宜。
    推荐景点:抚远口岸、洪河自然保护区、街津口、乌苏镇